《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无限风光在险峰 ——庐山西线研学报告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著名的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坐落在人杰地灵的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浩浩江水、巍巍高山、悠悠静湖浑然一体,鬼斧神工一般的险峻与秀丽刚柔并济。李白曾赞美庐山道:“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基于庐山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我们的研学课题就选定了老师提供的“庐山西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9年7月2日,我们14班和21班九名同学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全体成员和高一5班另一个课题组的九名同学,在蔺光辉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前往庐山进行野外考察。 在考察中,同学们根据研学手册找到一个又一个考察点并进行仔细观察,根据事先选定的子课题,重点对倒石堆、飞来石、花径和如琴湖、仙人洞、天池寺、黄龙寺、基督教堂等景观进行了细致观察。每到一个考察点,一边聆听蔺老师的细心讲解,一边认真地做着记录(图1),同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蔺老师也耐心地一一进行解答,使我们收获颇丰。下面就选择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图1 聆听蔺老师的讲解并记录 1.倒石堆的形成 乘坐缆车登庐山时,途中观察到了倒石堆(图2)。大部分游客以为这些大小不一的碎石是修建缆车时产生的,实际上石堆是天然形成的。倒石堆是指从陡峭的斜坡或岩壁崩塌的大小不等的石块在其下方坡度较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的锥形体。倒石堆大都源于由板块挤压形成的山体,这些山体的一些部分因内力作用而形成陡崖或陡坡,其岩石内部的垂直节理在内外力作用下,使陡坡处的岩石不断破裂并向外突出。当陡坡的坡度超过岩层承受极限或出现地震、暴雨而导致山体结构不稳定时,石块便会脱离山体,向坡的下方滚落,这也是倒石堆多为锥形或半圆形的原因。倒石堆远观不失为一种景色,但当其下方的结构出现不稳定时,就会具有危险性,其中的巨石随时有可能滚落。所以,欣赏奇观的同时,对倒石堆的危险预防也十分重要。 图2 倒石堆 2.飞来石 在庐山中学的门口,有一块似凭空出现一般的飞来石——神龟石(图3)。飞来石是由震南沱石英砂岩和石砾岩上下两块巨石互相叠置形成的独特景观,形如桌椅,远远看去,似一艘外星飞碟降落在底座般的巨大石块上,那么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初次猜想是因为流水的搬运或是山体崩塌,其实不然。石头的密度约为2.3×103㎏/m3,较水的密度更大,流水几乎无法顺利地搬运。即使靠水流的冲击迫使石块移动,根据西谷的坡度,水的流速必然很大,在石块移动的过程中,如遇到更大的石块阻挡,也难以停下,反而会将下方更大的石块随水流一起带走。因此,流水搬运并不是飞来石的成因。经过思考,山体崩塌也不是令人信服的成因。飞来石自由落体触地时受到的冲击力极大,落地后能完整存留的概率很小。 图3 飞来石(冰桌)全景 据蔺老师的讲解,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果。冰川具有搬运较大石块的能力,而且速度较为缓慢,石块不会具有很大的动能,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遇到更重、更稳固的石块时,飞来石可以稳稳停下,而不会随着冰川继续向前移动。再者,冰川的作用力相对均衡,不会出现某一点在瞬间受力过大的情况,石块便不会像自由落体后那样支离破碎。飞来石的地理位置也能告诉我们答案——西谷本身就是典型的冰川U型谷,流水搬运无法形成坡度与宽度如此巧合的峡谷,重力作用也无法造就一条如此长的峡谷。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因全球变冷而导致庐山上形成冰川,冰川在现今西谷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其中一块巨石遇到下方更大更稳固的巨石阻挡,无法继续随冰川移动而停留在底部巨石上。待冰雪消融后,飞来石奇观便形成了。 3.花径与如琴湖 乘坐缆车上山后便感受到凉风习习。牯岭镇海拔1 164米,气温比山下大约低7℃。所以当山下的气温在32℃时,山顶上仅有25℃,故感觉清凉爽身。也因为气温的垂直差异,春季山上开花的时间晚于山下近一个月,秋季出现层林尽染的美景时间也比山下提前20天左右。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下的鲜花早已纷飞飘零,而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绽放于枝头。现今大林寺已难寻觅,是因为1961年大林寺随着如琴湖的修建蓄水而毁。但是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便将从牯岭街到花径的这条路取名为“大林路”,同时还在花径中建了一间“白居易草堂”(图4)。 图4 白居易草堂及雕像 途经如琴湖畔的花径,阵阵芬芳便悄然袭来。蔚蓝的天空下,花径中姹紫嫣红,盛开的鲜花一路蜿蜒地点缀了清澈如镜的湖泊。彩蝶翩跹,花团锦簇。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如琴湖似一颗落入凡尘的珍珠,宁静而美好(图5)。过去,西谷的居民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没经处理直接排入如琴湖,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后经过治理,如琴湖又恢复生机,透过清澈的湖水能看到正在嬉戏的野生小鱼。活泼的水鸟此起彼伏,激起的水花散开一圈圈涟漪,又为如琴湖增添了一份灵动的生机。置身山水间,惠风和畅,天气晴朗,花径中缱绻的芬芳永驻于心。 图5 景色秀丽的如琴湖 4.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锦绣谷的南端(图6),洞中纯阳殿内肃立着一尊吕洞宾的石像,身缚宝剑,神采奕奕,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成仙,仙人洞因此得名。“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1961年毛泽东同志为仙人洞写下的一句诗。仙人洞是公元前8亿至5.7亿年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有一组陡倾的节理面和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于是在漫长岁月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个天然洞窟。仙人洞外有高大笔直的青松环绕,它们傲然立于山石之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仙人洞内有裂隙式的泉水一滴一滴流下,最终汇成了一池清水,被称为“一滴泉”。 图6 仙人洞 在我国古代的风水说法中,水掌财运,又因吕洞宾在此修炼成仙,仙人洞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宗教色彩,成为道教的福地洞天,而且洞旁就是庐山道教的道观。每年道教的信徒都会前往仙人洞祈福,同时也有无数游客前去参观并希望沾一沾好运。 5.庐山的宗教文化与建筑 庐山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时至今日,除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有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教派,是世界各个宗教和平共处的典范。寺庙如佛教的东林寺、黄龙寺、天池寺,藏传佛教的小天池;教堂如天主教在香山路中部的教堂、庐山东谷路上段的基督教堂等。 在庐山还有数量众多的别墅,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由欧美和亚洲的16个国家所建,展现了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庐”(图7)。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风格各异的精美建筑,都充分说明了庐山文化景观的丰富多彩。 图7 美庐别墅 此次庐山之行,不仅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专业知识,也令同窗之谊得到了升华,体能与意志更是经历了考验。研学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理现象,如旗形树、龙首崖断层、岩层滑移等,欣赏了很多自然风光,如锦绣谷、大天池、石门涧悬索桥、乌龙潭和黄龙潭瀑布等。漫步于林间小路,同学们也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大自然中可爱的小生命。 总体来说,这次的庐山研学之旅令我们受益匪浅,难忘的经历将成为每个人脑海中永远鲜活的回忆。 著名的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坐落在人杰地灵的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浩浩江水、巍巍高山、悠悠静湖浑然一体,鬼斧神工一般的险峻与秀丽刚柔并济。李白曾赞美庐山道:“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基于庐山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我们的研学课题就选定了老师提供的“庐山西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9年7月2日,我们14班和21班九名同学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全体成员和高一5班另一个课题组的九名同学,在蔺光辉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前往庐山进行野外考察。在考察中,同学们根据研学手册找到一个又一个考察点并进行仔细观察,根据事先选定的子课题,重点对倒石堆、飞来石、花径和如琴湖、仙人洞、天池寺、黄龙寺、基督教堂等景观进行了细致观察。每到一个考察点,一边聆听蔺老师的细心讲解,一边认真地做着记录(图1),同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蔺老师也耐心地一一进行解答,使我们收获颇丰。下面就选择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图1 聆听蔺老师的讲解并记录1.倒石堆的形成乘坐缆车登庐山时,途中观察到了倒石堆(图2)。大部分游客以为这些大小不一的碎石是修建缆车时产生的,实际上石堆是天然形成的。倒石堆是指从陡峭的斜坡或岩壁崩塌的大小不等的石块在其下方坡度较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的锥形体。倒石堆大都源于由板块挤压形成的山体,这些山体的一些部分因内力作用而形成陡崖或陡坡,其岩石内部的垂直节理在内外力作用下,使陡坡处的岩石不断破裂并向外突出。当陡坡的坡度超过岩层承受极限或出现地震、暴雨而导致山体结构不稳定时,石块便会脱离山体,向坡的下方滚落,这也是倒石堆多为锥形或半圆形的原因。倒石堆远观不失为一种景色,但当其下方的结构出现不稳定时,就会具有危险性,其中的巨石随时有可能滚落。所以,欣赏奇观的同时,对倒石堆的危险预防也十分重要。图2 倒石堆2.飞来石在庐山中学的门口,有一块似凭空出现一般的飞来石——神龟石(图3)。飞来石是由震南沱石英砂岩和石砾岩上下两块巨石互相叠置形成的独特景观,形如桌椅,远远看去,似一艘外星飞碟降落在底座般的巨大石块上,那么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初次猜想是因为流水的搬运或是山体崩塌,其实不然。石头的密度约为2.3×103㎏/m3,较水的密度更大,流水几乎无法顺利地搬运。即使靠水流的冲击迫使石块移动,根据西谷的坡度,水的流速必然很大,在石块移动的过程中,如遇到更大的石块阻挡,也难以停下,反而会将下方更大的石块随水流一起带走。因此,流水搬运并不是飞来石的成因。经过思考,山体崩塌也不是令人信服的成因。飞来石自由落体触地时受到的冲击力极大,落地后能完整存留的概率很小。图3 飞来石(冰桌)全景据蔺老师的讲解,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果。冰川具有搬运较大石块的能力,而且速度较为缓慢,石块不会具有很大的动能,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遇到更重、更稳固的石块时,飞来石可以稳稳停下,而不会随着冰川继续向前移动。再者,冰川的作用力相对均衡,不会出现某一点在瞬间受力过大的情况,石块便不会像自由落体后那样支离破碎。飞来石的地理位置也能告诉我们答案——西谷本身就是典型的冰川U型谷,流水搬运无法形成坡度与宽度如此巧合的峡谷,重力作用也无法造就一条如此长的峡谷。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因全球变冷而导致庐山上形成冰川,冰川在现今西谷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其中一块巨石遇到下方更大更稳固的巨石阻挡,无法继续随冰川移动而停留在底部巨石上。待冰雪消融后,飞来石奇观便形成了。3.花径与如琴湖乘坐缆车上山后便感受到凉风习习。牯岭镇海拔1 164米,气温比山下大约低7℃。所以当山下的气温在32℃时,山顶上仅有25℃,故感觉清凉爽身。也因为气温的垂直差异,春季山上开花的时间晚于山下近一个月,秋季出现层林尽染的美景时间也比山下提前20天左右。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下的鲜花早已纷飞飘零,而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绽放于枝头。现今大林寺已难寻觅,是因为1961年大林寺随着如琴湖的修建蓄水而毁。但是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便将从牯岭街到花径的这条路取名为“大林路”,同时还在花径中建了一间“白居易草堂”(图4)。图4 白居易草堂及雕像途经如琴湖畔的花径,阵阵芬芳便悄然袭来。蔚蓝的天空下,花径中姹紫嫣红,盛开的鲜花一路蜿蜒地点缀了清澈如镜的湖泊。彩蝶翩跹,花团锦簇。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如琴湖似一颗落入凡尘的珍珠,宁静而美好(图5)。过去,西谷的居民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没经处理直接排入如琴湖,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后经过治理,如琴湖又恢复生机,透过清澈的湖水能看到正在嬉戏的野生小鱼。活泼的水鸟此起彼伏,激起的水花散开一圈圈涟漪,又为如琴湖增添了一份灵动的生机。置身山水间,惠风和畅,天气晴朗,花径中缱绻的芬芳永驻于心。图5 景色秀丽的如琴湖4.仙人洞仙人洞位于锦绣谷的南端(图6),洞中纯阳殿内肃立着一尊吕洞宾的石像,身缚宝剑,神采奕奕,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成仙,仙人洞因此得名。“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1961年毛泽东同志为仙人洞写下的一句诗。仙人洞是公元前8亿至5.7亿年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有一组陡倾的节理面和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于是在漫长岁月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个天然洞窟。仙人洞外有高大笔直的青松环绕,它们傲然立于山石之上,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仙人洞内有裂隙式的泉水一滴一滴流下,最终汇成了一池清水,被称为“一滴泉”。图6 仙人洞在我国古代的风水说法中,水掌财运,又因吕洞宾在此修炼成仙,仙人洞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宗教色彩,成为道教的福地洞天,而且洞旁就是庐山道教的道观。每年道教的信徒都会前往仙人洞祈福,同时也有无数游客前去参观并希望沾一沾好运。5.庐山的宗教文化与建筑庐山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时至今日,除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有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教派,是世界各个宗教和平共处的典范。寺庙如佛教的东林寺、黄龙寺、天池寺,藏传佛教的小天池;教堂如天主教在香山路中部的教堂、庐山东谷路上段的基督教堂等。在庐山还有数量众多的别墅,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由欧美和亚洲的16个国家所建,展现了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庐”(图7)。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风格各异的精美建筑,都充分说明了庐山文化景观的丰富多彩。图7 美庐别墅此次庐山之行,不仅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专业知识,也令同窗之谊得到了升华,体能与意志更是经历了考验。研学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理现象,如旗形树、龙首崖断层、岩层滑移等,欣赏了很多自然风光,如锦绣谷、大天池、石门涧悬索桥、乌龙潭和黄龙潭瀑布等。漫步于林间小路,同学们也近距离地观察到了大自然中可爱的小生命。总体来说,这次的庐山研学之旅令我们受益匪浅,难忘的经历将成为每个人脑海中永远鲜活的回忆。


文章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网址: http://xcrwd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1051.shtml


上一篇: 分析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
下一篇: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_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分析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