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生态文明视域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城市的发展必然需要经历农业、工业与生态文明这几种不同状态。在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可持续发展显然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地理学分支的人文地理也是一门对空间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是对人与地间的因果关系与空间分布情况加以探索,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城乡规划学由于自身内容而具备明显的学科互涉特点,对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均有涉及。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确保人才综合素养,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才与技术基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长效发展保驾护航。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地城市化建设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就当前相关工作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城乡规划管理与资源环境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实践力度不足,教学质量较差。直至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将城乡规划和人文地理学科独立出来,并主张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高校应对此做出积极响应,对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形成正确认知,根据我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及新型城镇建设工作需求等合理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1-2]。 2 现阶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 自每个学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相关专业确立以来,各种教育改革活动促进了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对于专业招生方面,大多数学校不局限于生态、人文、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文科或理科学生,实行并行招生的政策。究其根本,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人文地理学也归属于这一门类,但是文科生对这一领域的适应性偏低。 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十分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对于该专业实践方面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这样的举措要得到我国各级部门的认可,并引起重视。高等院校对于相关方面的培养也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实践方面的调查分析,找到可实施的办法。在调查中发现,福州大学的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在进行实践课程方面的安排,包括了城市的详细规划设计,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课程的设计等。 3 对于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具体分析 3.1 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高校在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时,必须要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如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学习的发展理念等,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在培养方案方面就需要符合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拓宽可以从事的行业领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择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4]。 3.2 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紧贴合开放性的原则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时,对于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定要符合开放原则。现阶段大多数的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现阶段专业方面的培养太过单一,过分依赖与背景相关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对以往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对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其科目的相关性,完善专业知识的渗透性,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信息技术、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达成人才培养的要求[5]。 3.3 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 高校在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型人才时,必须要提高实践教学所占课程比例。这样的专业特别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且对于以后指导与调控城乡建设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型的专业人才,往往具备更高的水平,仅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面向工程建设的实践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需要注重实践教学[6]。 4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4.1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当前教学改革工作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水平为中心,以社会人才市场动向为导向,以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为根据,将校企合作作为实践平台,并且始终将专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贯穿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1]。 4.2 完善教学内容 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建立综合性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实验、技能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内容,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按通识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多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还需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要求等,将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融入各教学环节中,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过于零散,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4.3 革新教学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可分为硬件与软件管理体系两部分,软件管理体系包括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管理措施以及管理工作评价指标等内容。硬件管理体系则包含计算机配置、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对接产业的孵化器等。想要确保专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二者间的有机结合就一定要构建软件与硬件系统均完备、结构科学而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全面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质量。 4.4 使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为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根据目前专业的特点、优势以及与此有关的振兴战略,选择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进行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质量,并且提升本专业的吸引力。高校开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就必须要发挥人才优势,将规划专业的特点完全展示出来。利用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特点进一步在城乡规划中展示“播种培育”的特色。鼓励学生进入城乡规划,并胜任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引进实践项目,强化规划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推动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工作,让学生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实践,通过解决问题加强自己对于知识的了解[7]。 4.5 构建实训基地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输出优质人才,对于企业而言,其良好运行与发展也需要人才的支持。因此,学校方面与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的就业,帮助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与人生价值。 4.6 强化信息化教学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动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专业教学的改革工作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引进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一方面,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适当增加实验内容与实验课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信息化技术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虚拟仿真实验室,使学生可以在该实验室中完成虚拟地理空间重构、城市管理与法规政策的模拟与评估以及城市规划案例的仿真模拟等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强化实际案例的学习[2]。 4.7 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丰富储备之外,还应具备足够标准的时间规划经验。所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取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学生教师定期到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加挂职锻炼;学术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推行业界精英进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兼职实习指导教师[3]。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城乡规划的工作目标与具体工作内容等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为更好地满足城乡规划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地高校应做好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各环节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1] 刘红光,吴 未,胡 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与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88-97. [2] 许章华,税 伟,罗 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福州大学构建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全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6(9):43-49. [3] 刘艳艳.新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亚太教育,2015(18):251-252. [4] 胡 娟,谭 悦,王 刚,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的教学融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2):45-50. [5] 麻春晓,毛蒋兴.面向研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39):138-139. [6] 孔文杰,刘 杰,郑艳霞,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2):139-142. [7] 刘可文,郑四渭,苏 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4(1):172-176.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城市的发展必然需要经历农业、工业与生态文明这几种不同状态。在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可持续发展显然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地理学分支的人文地理也是一门对空间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是对人与地间的因果关系与空间分布情况加以探索,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城乡规划学由于自身内容而具备明显的学科互涉特点,对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均有涉及。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只有确保人才综合素养,才能为我国社会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人才与技术基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长效发展保驾护航。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地城市化建设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就当前相关工作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城乡规划管理与资源环境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实践力度不足,教学质量较差。直至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将城乡规划和人文地理学科独立出来,并主张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高校应对此做出积极响应,对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形成正确认知,根据我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及新型城镇建设工作需求等合理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1-2]。2 现阶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自每个学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相关专业确立以来,各种教育改革活动促进了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对于专业招生方面,大多数学校不局限于生态、人文、地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文科或理科学生,实行并行招生的政策。究其根本,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人文地理学也归属于这一门类,但是文科生对这一领域的适应性偏低。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十分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对于该专业实践方面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这样的举措要得到我国各级部门的认可,并引起重视。高等院校对于相关方面的培养也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实践方面的调查分析,找到可实施的办法。在调查中发现,福州大学的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在进行实践课程方面的安排,包括了城市的详细规划设计,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课程的设计等。3 对于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具体分析3.1 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在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时,必须要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如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学习的发展理念等,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在培养方案方面就需要符合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拓宽可以从事的行业领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择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以达到教育的目的[3-4]。3.2 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紧紧贴合开放性的原则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时,对于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定要符合开放原则。现阶段大多数的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现阶段专业方面的培养太过单一,过分依赖与背景相关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对以往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对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其科目的相关性,完善专业知识的渗透性,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信息技术、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达成人才培养的要求[5]。3.3 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高校在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型人才时,必须要提高实践教学所占课程比例。这样的专业特别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且对于以后指导与调控城乡建设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型的专业人才,往往具备更高的水平,仅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面向工程建设的实践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需要注重实践教学[6]。4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4.1 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当前教学改革工作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水平为中心,以社会人才市场动向为导向,以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为根据,将校企合作作为实践平台,并且始终将专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贯穿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1]。4.2 完善教学内容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建立综合性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实验、技能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内容,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按通识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多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还需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要求等,将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融入各教学环节中,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过于零散,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4.3 革新教学管理工作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可分为硬件与软件管理体系两部分,软件管理体系包括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管理措施以及管理工作评价指标等内容。硬件管理体系则包含计算机配置、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对接产业的孵化器等。想要确保专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二者间的有机结合就一定要构建软件与硬件系统均完备、结构科学而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全面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质量。4.4 使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为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根据目前专业的特点、优势以及与此有关的振兴战略,选择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进行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质量,并且提升本专业的吸引力。高校开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就必须要发挥人才优势,将规划专业的特点完全展示出来。利用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特点进一步在城乡规划中展示“播种培育”的特色。鼓励学生进入城乡规划,并胜任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引进实践项目,强化规划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推动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析,并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工作,让学生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实践,通过解决问题加强自己对于知识的了解[7]。4.5 构建实训基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输出优质人才,对于企业而言,其良好运行与发展也需要人才的支持。因此,学校方面与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推动学生的就业,帮助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与人生价值。4.6 强化信息化教学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动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专业教学的改革工作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引进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一方面,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适当增加实验内容与实验课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信息化技术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虚拟仿真实验室,使学生可以在该实验室中完成虚拟地理空间重构、城市管理与法规政策的模拟与评估以及城市规划案例的仿真模拟等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强化实际案例的学习[2]。4.7 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丰富储备之外,还应具备足够标准的时间规划经验。所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需要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取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学生教师定期到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加挂职锻炼;学术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推行业界精英进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兼职实习指导教师[3]。5 结语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城乡规划的工作目标与具体工作内容等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为更好地满足城乡规划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地高校应做好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各环节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参考文献][1] 刘红光,吴 未,胡 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与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88-97.[2] 许章华,税 伟,罗 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福州大学构建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全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6(9):43-49.[3] 刘艳艳.新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亚太教育,2015(18):251-252.[4] 胡 娟,谭 悦,王 刚,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的教学融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2):45-50.[5] 麻春晓,毛蒋兴.面向研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技能培养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39):138-139.[6] 孔文杰,刘 杰,郑艳霞,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2):139-142.[7] 刘可文,郑四渭,苏 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4(1):172-176.


文章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网址: http://xcrwd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1054.shtml


上一篇: 初中人文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_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健康风险分析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